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能源转型与信息追踪】改革开放40年我国能源转型回顾与展望

国网能源院 中国电力 2023-07-06


编者按:当前推进能源转型进程中新能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国网能源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紧抓能源革命时代机遇,围绕能源转型、国内外新能源政策信息动态展开持续跟踪和深入研究。本专栏将围绕国内外能源转型评价、新能源接入、配额制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等,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与思考与读者共赴一场思想盛宴。

文章导读改革开放40年来,我国能源电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选取1978年以来我国能源电力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,40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上升了12.26个百分点,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上升了8.12个百分,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1.77个百分点,单位产值能耗下降比例83.9%,碳排放强度下降比例86.8%。我国能源消费结构、清洁能源发展变化显著,能源发展已从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。


改革开放40年我国能源转型

回顾与展望

执笔人:闫湖

国网能源院

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


1

我国能源发展40年回顾

      从1978至2018年改革开放40年,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硕果累累。40年来我国能源生产及消费规模、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,能源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。特别是可再生能源、新能源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。

      从能源生产总量看,2018年我国煤炭生产总量36.83亿t,居世界第一,石油总产量达到1.89亿t,天然气产量1615亿m3。1978年我国煤炭生产总量6.18亿t,石油总产量达到1.04亿t,天然气产量138亿m3。40年来煤炭生产总量、天然气总产量、石油总产量分别增加了5倍、0.87倍、10.7倍。

      从能源消费总量看,197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为5.7亿t标准煤,2018年则达到46.8亿t标准煤,比1978年增长7.2倍。2018年,原油产量1.9亿t,比1978年增长0.8倍;天然气产量1615亿立方米,增长10.7倍;一次电力产量7.1万亿千瓦时,增长26.3倍。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随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,能源消费呈高速增长态势,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强有力支撑作用。

     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,2018年我国原煤、原油、天然气、核电、水电、非水可再生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58.3%、19.6%、7.4%、2.0%、8.3%、4.4%,1978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只有原煤、原油、天然气、水电,分别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71.2%、23.3%、3.0%、2.5%,40年来我国煤炭、石油占比分别下降了13%、3.7%,清洁能源比重上升16.7%。

      40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,从落后到赶超跨越式发展。特别是2006年,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以来,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,已成为世界风电、太阳能光伏发电开发利用第一大国。截至2018年底,我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3.6亿kW,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9%;发电量6342亿kW∙h。其中,风电累计装机18426万kW,居世界第一,发电量3660亿kW∙h;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17463万kW,居世界第一,发电量1775亿kW∙h。新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领域最耀眼的亮点,重构着我国能源结构体系。

2

改革开40年我国能源转型成效评价

      能源转型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,课题组选取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、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、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、单位产值能耗、碳排放强度5个指标进行评价,数据选取1978、1990、2000、2005、2010、2015、2016、2017、2018年,经计算指标值见下表。

表  我国能源转型各指标值

     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方面,1978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只有5.7亿吨标煤,化石能源占比高达97.5%,其中煤炭占比71.2%、石油占比23.3%、天然气占比3.0%,也反映了我国“富煤、贫油、少气”的资源禀赋。2018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6.8吨标煤,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85.3%,其中煤炭占比58.2%、石油占比19.6%、天然气占比7.4%。40年来,我国一次能源消费规模增长了7.2倍;非化石能源比重2.47%上升到14.73%,上升了12.26个百分点,2020年15%目标完成在即;煤炭在能源消费比重大幅下降,下降了13个百分点,石油占比略有下降,天然气占比略有上升,低炭是我国能源转型重要方向。

     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方面,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初主要是由水电主导,197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17%,到2018年占比已达到25.83%,其中水电:非水可再生能源比例1.9:1。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方面,我国从1990年开始有了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,发电量仅有1亿kW·h时,占比0.011%,在2008年占比也仅有0.8%,之后10年经历了大发展,到2018年占比已达到8.92%,10年时间上升了8.12个百分点,但目前比重还比较偏低,德国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32.2%。总体来说可再生能源有力支撑了我国能源转型。

     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方面,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1978年的3.73%上升到2018年25.50%,提高了21.77个百分点,进步非常显著,世界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最高是日本,比值达28.29%。电能是清洁、高效、便捷的二次能源,终端利用效率高,达90%以上,再电气化是我国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必然趋势。

      单位产值能耗方面,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从1978年的2.511吨标准煤/千美元下降到2018年0.42吨标准煤/千美元,下降比例83.3%,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。但相比发达国家,我国能耗水平仍然偏高,是美国的2.4倍,日本的4.4倍,去产能、调结构仍是我国今后一项长期艰巨任务。

      碳排放强度方面,我国碳排放强度从1978年的4.1千克/美元下降到2018年0.85千克/美元,下降比例79.3%。这些年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程,坚决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、优化能源结构、提高能效等一些列措施,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较好的控制。但是,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单位产值碳排放仍然偏高,美国是0.35千克/美元,日本是0.26千克/美元。

      经计算,我国改革开放40年能源转型指数(ETI)对比如图所示,能源转型指数从1978年0.098提高到2018年0.915。40年来中国能源转型成效显著,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居世界第一,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、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,单位产值能耗、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,是能源转型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之一。但是,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,且受资源禀赋所限,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,能源转型面临巨大挑战。此外,近年来虽然风电、太阳能发电高速增长,但由于网源协调发展考虑不足,出现了弃风、弃光的问题。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,持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,提高风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,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,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着力点。

图  我国改革开放40年能源转型指数(ETI)对比



专家介绍


闫湖,高级工程师,主要从事分布式电源政策经济分析、国内外能源电力统计分析、农村能源等方面的研究。近年来编写《国内外能源与电力发展状况分析报告》、《国际能源与电力统计手册》、《能源数据手册》等多部著作。承担国家电网公司、政府部门委托的重大课题20余项,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,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,发表论文15余篇。先后获得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、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咨询奖等多项奖项。

团队简介国网能源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专注新能源、分布式电源、储能和农村能源的政策管理、规划运营和市场机制研究,以及国际能源电力信息统计分析,撰写材料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上报多次获得中央领导重要批示,长期支撑国家政府部门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决策,多次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来的感谢信。

      新能源所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委托的《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研究》《分布式能源发展和利用研究》《电网侧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》等近百项重大课题研究任务,配合制定了《关于改善电力运行调节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的指导意见》《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》等多份政策文件,出版《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》《中国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前景及实现路径》《重塑电力市场-低碳电力系统转型过程中的市场设计与监管》《世界能源与电力发展状况分析》等著作二十余部。

      新能源所三十余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、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、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奖、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创新奖等省部级奖项。多次获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先进班组、营销工作先进集体等集体荣誉,多人次获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展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。



 往期回顾 


【农村能源探索】乡村自治视野下农村能源合作社的想象力

【能源转型与信息追踪】有关“煤改电”可持续发展的思考

【农村能源探索】我国农村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相关建议

【农村能源探索】农村生活用能电气化主要提升领域及潜力

【新能源调度运行与市场交易创新】国外新能源政策与市场机制—美国篇

【新能源调度运行与市场交易创新】我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情况

【新能源调度运行与市场交易创新】短期市场对促进新能源消纳至关重要

【新能源调度运行与市场交易创新】国外新能源政策与市场机制—英国篇

【新能源调度运行与市场交易创新】国外新能源政策与市场机制-德国篇


编辑:杨彪

审核:许晓艳

声明

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,纸媒、网站、微博、微信公众号转载、摘编《中国电力》编辑部的作品,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、二维码等关键信息,在文首注明《中国电力》原创。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、分享。欢迎大家转载分享。


关于我们

     联系电话:   010-66603802(编辑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010-66603801(发行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010-66603587(传真)        邮    箱:  zgdl@sgeri.sgcc.com.cn        网    址:www.chinapower.org


     官方微信号:ELECTRIC-POWER

        主办单位: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中国电机工程学会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